關於“生活變得更好了,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患上抑鬱症”

發布時間:2023-05-10 閱讀:1933

文:老朋友總顧問手抄本。

這兩天看到“明明現在不愁溫飽了,為什麼抑鬱的孩子越來越多”之類的問題,也覺得最近有些文章,所以想說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不可否認,根據統計資料,抑鬱症患者朋友的數量確實有所增加。 但與其問“為什麼越來越多”,不如說“為什麼有些人覺得'不愁溫飽,孩子就不應該有抑鬱症'”才是真正值得問的問題,因為這是“明明家裡挺有錢的,為什麼還感冒”的另一種說法。

家裡的經濟狀況如何?“會不會感冒”或“會不會生病”之間有關係?

我想如果你問任何人這個問題,答案只會是“好地一日三餐”這句話的延伸,答案也可能直言不諱地“你在開什麼玩笑,有錢有什麼問題,不管你有多有錢,都只是乙個普通人,只要是乙個普通人, 他會生病的。

是的,不管他的家庭情況如何,他只是乙個普通人,只要是乙個人,他就一定會生病。

說到這裡,你有沒有注意到有一些雙重標準?

抑鬱症也是乙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什麼你認為人有正常的身體疾病,一些心理問題,卻會有「不配」、「一定不正常,但奇怪」這樣的意義呢?

當然,我不想用“每個人都生病”來回答“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會抑鬱”這個問題,儘管這是答案的一部分。 但我想你也能在這裡看到,這個問題把“不愁吃不愁”和“不抑鬱”聯絡起來,甚至隱含了“不擔心吃不愁不抑鬱”的含義。 所以你說這有意義嗎?

不可否認,確實有朋友這麼認為,這就是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 而如果你非要找出一些“為什麼現在越來越有人抑鬱”這個問題的答案,那麼對不起,這樣的觀點和堅持這種觀點的朋友其實是部分原因。

我理解這樣的說法可能會讓一些朋友感到不舒服,因為雖然他們對抑鬱症了解不多,但也從心底裡關心抑鬱症這群人,他們確實做過一些“他們認為對彼此有利”的事情,但乙個好的初心能代表一切嗎?

好心做壞事並不罕見,更何況我們自己是在以自以為最好的初心對待自己。 我知道這句話聽起來有點扭曲,但第乙個問題,後續的解讀,以及生活中所有類似的“熬夜剝皮”,其實都是在低聲說同一句話:“我不會生病。

如果別人這麼直言不諱,我想大部分朋友都會嗤之以鼻,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我想你會發現,你的一些行為其實是在這個潛意識的控制下產生的。

但是,這是否奇怪,不正常,不應該做什麼?

人本身就是矛盾的本質,是矛盾的體現,所以雖然理智上我們都知道“人會生病”,但無論是在自己的真實經歷中,還是在身邊的人陷入痛苦的時候,我們似乎都有很高的概率陷入“明明好,怎麼會突然生病”的問題, 並且會盡力盡快恢復“正常”,即回到“不生病”的狀態。

你看,每個人都知道“生病是正常的”,但是當他們真正這樣做時,他們會表現出別的東西。 這很像父母說自己愛自己、關心自己、重視自己,卻在“求助”時表達不理解、支援、不耐煩,甚至否認?

我們都生病並不奇怪,一點也不奇怪,一點也不罕見。 但很多時候,我們的理念是“不生病很正常,生病了就一定不正常”。

乙個概念,只是調整一下,為什麼一定要反覆強調這一點,你不是總是說'現實更重要',如何反過來重視這個概念“,有些朋友心裡可能有這樣的想法。

是的,人們重視現實,其中之一就是“決定我們如何看待、思考、做和解釋反饋的關鍵思想”。

那麼如果我們現在堅持“生病很奇怪,不生病很正常”的觀念,會對自己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無論我們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我們都可能生病,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而我們生病之後,就會在剛才的概念基礎上生出“我現在很不正常”的解讀。 但從文學的角度來看,這七個字真的沒有什麼重要意義,基本上大家都能看懂。 不幸的是,這種解釋是對自己和自己狀態的評估。

試想一下,當你遇到乙個行為奇怪或明顯發出危險訊號的人時,你會怎麼做?

我認為結果很簡單,那就是你遠離這些人,以避免風險,保護自己的安全。 這當然不足為奇,畢竟作為生物,我們的主要本能是“遠離風險,保證自己能活下去”,所以任何風險都會引發我們深層次的生存焦慮,焦慮產生讓我們遠離彼此的力量。

但是,當我們需要遠離時會發生什麼?

你能離開自己嗎?

當然不能,所以你不會得到“遠離刺激”帶來的狀態變化,所以你心中的焦慮還在,感覺“危險”帶來的“自我提醒(危機感)”還在,擺脫和遠離的衝動依然存在。

但我們真的離不開自己,所以“遠離”的衝動沒有成為現實,持續也不可能成為現實。 然後沮喪、失望和自我否定將悄然誕生,並迅速包裹我們。

本來,我們經歷的是疾病,以及疾病帶來的身體不適和心理不好的感覺,現在我們給自己加了這麼重的壓力,那麼這是在幫助自己還是在阻攔自己?

當然,大多數時候我們看不到這個,所以這個模型並沒有結束,而是繼續執行。

如果我們接下來通過****或者調整走出病魔,剛才提到的負面因素就會逐漸消退。 但是,如果這種疾病不那麼容易好轉怎麼辦?

我想,如果再這樣下去,“我可能活不下去”、“我沒有希望”、“我沒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之類的想法很快就會誕生,所以你說,這和抑鬱症差不多嗎?

當然,這裡用的是“身心互動”的視角,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沒有明確的疾病,也可能發生抑鬱症,抑鬱症也會由此誕生。

我想補充一些東西。

這裡最重要的不是“我的病什麼時候會好起來”,而是剛才的概念,以及圍繞它的模式。

我們的感知就像乙個過濾器,幫助我們篩選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資訊。 不符合條件的資訊,或者不足以引起警惕的資訊,自然會被忽略或擱置一旁,而那些符合條件的資訊則會誘發與思想相關的模式。

但這裡的誘發因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疾病引起的不適,無法控制疾病本身,以及癒合過程中的無奈和危機,疾病與健康與生存的關係(引發生存焦慮)等因素。 那麼,帶來的不僅僅是疾病,還有生活壓力、當前的困境、不切實際的目標、認知問題、你自己的狀態,你也知道,這些方面的問題往往同時存在。

在這個層面上,它似乎回答了“為什麼抑鬱的朋友越來越多?

當然,與抑鬱症相關的因素包括生理、心理、習慣、社會、原生家庭等諸多方面,所以這個答案只是這個問題的答案的一小部分。

但我認為這是乙個很重要的部分。 而這種重要性,不僅僅是因為我們的認知是什麼樣的,我們的世界是什麼樣的,還因為生病本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與正常的事情相悖,是不是和“我覺得太累了,無法呼吸,所以我強迫自己不讓自己呼吸”那麼荒謬嗎?

或許從這個角度出發,有些朋友會想,“這其實挺符合弗洛伊德的'生死本能'概念的。

是的,它確實包含“一種特別強烈的生活慾望(控制,擺脫,想要生活得越來越好)”。 但從另乙個角度來說,或許正是這種強度,讓我們忘記了“我們只是普通人,會有生老病死”,讓我們把正常生存的不適當成洪荒野獸,讓我們感到不舒服,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怎麼解讀”, 不是“如何相處”,只有當問題暫時解決不了的時候,讓我們有“我的生活沒有希望”的想法,而不是“這沒什麼奇怪的,有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再說了,解決不了,有問題就好了”......

你不能生病,你不能不舒服,你不能抑鬱,你不能抑鬱......我們堵住了前面的路,雖然有不適和風險,但這是正常的,不能再正常了。 那麼這真的能讓自己一直都好嗎,我們真的能過上這樣的生活嗎?

其實我知道,你想再試一次,因為你真的很想達到這個狀態,但問題不是“你能做到嗎”,而是有很多事情你暫時無法接受,哪怕很正常。

也許“學會接受”和“學會如何與現實相處”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做的練習。

感謝朋友們的閱讀。

1.分析完全不充分! 讀者希望看到抑鬱症患者人數增加的原因。 不是說你會感冒,抑鬱是正常的,所以你不需要寫這篇文章。 --季卓00b

2.其實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期。熬過去吧——靈凡呃

3、三四十年前,沒有抑鬱症這個詞的時候,精神疾病很多,精神病院經常被提起,現在幾乎沒有人提起精神病院,但抑鬱症總是掛在嘴邊。 --cat19cn

4、吃不飽的家庭哪裡去如此關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凌波玉狐。

5.屬於自己,不要放棄——王伊萬科夫。

6.人必須首先滿足肉體的需要,然後滿足精神的需要。

7.我覺得古代的牧羊娃娃比現在的學生幸福多了——愛魔法嫁給他們。

為什麼很多好人會得抑鬱症?

我不知道你是否聽說過這樣的話 好人更容易患抑鬱症嗎?通過身邊的案件,萊蒙發現 這句話確實有些道理,我看抑鬱症的朋友,在生活中,往往都很在乎別人的感受,生怕給別人帶來麻煩,給人的感覺是很隨和友善,好說話,即使別人傷害了自己,他們也默默忍受。你很少看到他們反擊,也很少看到他們對別人生氣。即使他們的負面情...

為什麼當生活條件更好時,孩子更容易患抑鬱症?

我在診所看到過大量患有抑鬱症和躁鬱症的青少年患者。當我告訴父母,孩子生病的主要心理根源是他們成長和上學過程中遭受的疊加心理創傷時,很多家長都有這樣乙個疑問 小時候經常挨打罵,吃不飽,吃不了不少,現在我們都過得很好 而現在的孩子,不愁溫飽,沒有吃苦,家長對他們形成心理創傷一點,得了抑鬱症,這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年輕人比中老年人更容易患抑鬱症?

有一種不太正式的說法,抑鬱症是一種財富疾病。其實也不是沒有道理,按照人類需求理論,最基本的是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只有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後才能得到滿足。很多老一輩人把心都花在了衣食上,他們最關心的就是如何解決下一頓飯,這樣他們才沒有多餘的精力去關注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而現在的老人,大多過著自己認為是幸福...

什麼是抑鬱症?

你知道什麼是抑鬱症嗎?天天笑不鬱悶?你錯了!抑鬱症的人可能笑得比正常人開心,笑得更開心,所以平時去看心理醫生的時候,醫生會問他,你有抑鬱症嗎?你看起來不沮喪嗎?就像精神科醫生金鐘鉉臨終前看到的那樣,因為,你看起來,你是乙個正常人!我想,在很多人的認知中,抑鬱或者有自殺傾向的人,應該經常很崩潰,蓬頭垢...

抑鬱症可怕嗎?

抑鬱症可怕嗎?關於抑鬱症有很多偏見和誤解,但並沒有那麼可怕。很明顯,抑鬱症是可以預防 可治療 可控的,需要及時接受藥物和心理 抑鬱症並不可怕,而是患者及其家屬避病 避醫的態度和措施。抑鬱症是一種長期 頻繁 持續的情緒低落,阻礙了正常工作和學習。早期的家庭成員對疾病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患者也不覺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