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共識博弈的演變

發布時間:2024-05-04 閱讀:1951

經歷過兩年美股投資,老楠有個絕妙的比喻:“比起美股的金融泡沫和流動性浪潮,國內價值投資真的只是乙個游泳池。 你可以在游泳池裡做你自己,那是因為環境相對穩定。 在大海中,如果你不尊重大海,大海會把你射死。 “再看看老楠說話時極其誠懇的表情,再看看疫情後納斯達克指數的起起落落,相信只有難忘的經歷,才能換來如此深刻的理解。 誠然,自下而上地收集事實並圍繞需求組織技術是我們探索世界的一般途徑。 但是,當整個環境發生劇烈變化,自上而下的矛盾對事物的發展影響越來越大時,也許我們應該抬起頭來,看看整個環境是如何變化的,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事實,了解各種可能的路徑是如何變化的。 目前,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上,美聯儲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金融市場脆弱的神經。 然而,這些短期噪音不應該成為關注的焦點,而應該成為理解美聯儲邏輯及其與整個市場互動的整體方法。 這些邏輯和關係,作為當前環境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或許能夠像天氣預報一樣,引導未來環境變化的方向。 美聯儲的研究不是奢望雨水何時過去,而是更大的意義在於了解風暴是來臨還是遙遠,如何在風暴中應對自身,為下一次風暴或晴天做好充分準備。 正如比爾·公尺勒(Bill Miller)所說,“嘗試了解將要發生的事情,並放棄將要發生的事情更有用。 本文的思路如下:

第一章首先介紹了美聯儲的起源和組織結構,並探討了為什麼世界上最重要的“**銀行”被打扮成“聯邦儲備銀行”。 對世界金融體系具有重大影響的貨幣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從而懂得如何巧妙地把話語權握在手中,這是共識博弈的第一步。 第2章介紹了對美聯儲產生深遠影響的兩個時代,即大蕭條和大滯脹。 回顧美聯儲如何利用矛盾一步步構建共識,用公開透明的“雙使命”和“中間目標”建立條件反射機制,從而在每個週期中用共識驅動共識,與全社會一起演進。 “民主”、“獨立”、“公正”的美聯儲

在這種背景下,民眾對穩定國家金融體系的需求日益高漲,另一方面又擔心**銀行的成立會讓權力過度集中在東海岸,於是一手極為擅長的美國人想出了“聯邦儲備系統”的把戲。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美聯儲”)。它由華盛頓特區的聯邦儲備委員會和位於全國主要城市的 12 家地區聯邦儲備銀行組成。 美聯儲的主要貨幣政策由七名聯邦儲備委員會成員和12名聯邦儲備銀行主席制定,以避免政策決策權過度集中在紐約和華盛頓的幾個地區。

然而,這個看似分散的機構並不像想象的那樣“民主”、“獨立”和“公正”。 首先,美聯儲的七名執行委員、主席和副主席必須全部由**提名並得到國會確認,才能分別任職14年和4年,其中主席和副主席可以連選連任。 從這個角度來看,美聯儲的政策不可能不受當時現任者和黨派的影響。 乙個典型的例子是,疫情爆發時,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多次受到川普的威脅和慫恿,被迫展開無拘無束的釋放(川普當時會提名鮑威爾為美聯儲主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比其他候選人更**),在連任之前,他反覆使用“暫時通脹假說”。"推遲了緊縮的時機,然後在連任後,他做了乙個180度大轉彎,開始瘋狂收緊通脹。 究其原因,部分原因是美國民眾中資產(如養老金)的比重越來越大,所以當時的**不會為了自己的支援率而選擇過於鷹派的人來當主席,鮑威爾自然需要妥協才能連任。 此外,12家聯邦儲備銀行並不相等,紐約聯儲的利率遠高於其他銀行。 僅就資料而言,根據2021年年報,紐約聯儲的資產佔美聯儲總資產的比重,超過其他 11 個美聯儲的總和。 從貨幣政策制定的角度來看,真正的決策機構被稱為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由12名成員組成,聯邦儲備系統理事會的7名成員和12名儲備銀行行長中的5名。 其中,董事會常任理事8人,紐約儲備銀行行長,其餘4個席位每年由其餘11位行長輪流擔任。 如前所述,7名董事由**提名,其餘11名總裁輪流擔任只有紐約聯儲主席是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終身會員,並擁有永久投票權,這表明紐約聯儲主席是不受**影響的最高階別職位之一,紐約聯儲主席由紐約聯儲自己選出。 根據2018年的報告,紐約聯儲的最大股東是花旗銀行,持有428%,第二大股東摩根大通持有295%,其餘少數股東滙豐持股61%,高盛持股4%,摩根史坦利持股37%,紐約銀行持有35%。除了其他 11 家美聯儲銀行的職責外,紐約聯儲還承擔以下獨特職責:進行公開市場操作; 外匯市場監管; 代表外國銀行、國際機構存入**儲備金。 核心功能之一是進行公開市場操作無論是次貸危機前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買賣短期國債來調節聯邦基準利率,還是次貸危機後的量化寬鬆和量化緊縮、回購和逆回購,所有與貨幣政策相關的市場操作都必須通過紐約聯儲進行。 甚至可以說,美聯儲制定的貨幣政策能否執行,完全取決於紐約聯儲的面貌和所管轄的一手交易商和商業銀行的數量,甚至紐約聯儲也可以算是美聯儲體系的實際控制者。 最後,雖然聯邦儲備委員會是由美國任命的,但該委員會的職能實際上由神秘的聯邦諮詢委員會控制。 聯邦諮詢委員會的成員,即12家聯邦儲備銀行中的每乙個,都選出一名代表,每年四次與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委員會理事會“討論”貨幣政策諮詢只能提供“建議”,並不是美聯儲決策的強制性要求。 這種看似“民主”的設計,是銀行業激烈殘酷現實中的另一套“潛規則”。 很難想象辛辛那提的一位小銀行家會與花旗銀行和摩根大通等國際金融巨頭坐在會議桌旁,與這些巨頭討論“貨幣政策建議”。 事實上,美聯儲12個地區的生存完全取決於華爾街銀行業巨頭的祝福,他們故意將與歐洲銀行的大宗交易分割成碎片,交給在該地區持有股份的中小型銀行,並願意向這些企業低頭。 當這些“代表各自地區利益”的小銀行家和巨頭坐在同一張桌子上討論美國貨幣政策時,不需要太多的想象力就能知道美國貨幣政策的結果。 儘管聯邦諮詢委員會的“建議”對於美聯儲董事的決定不是強制性的但華爾街巨頭們每年去華盛頓四次,而不僅僅是和美聯儲的幾位理事一起喝咖啡。 要知道,如果不考慮巨頭們的“建議”,他們仍然樂於來回走動,那就太奇怪了。

綜上所述,建立區域儲備銀行體系,只是為了製造最好的銀行不集中在紐約供外人看的假象,但實際上,話語權被包裹在“民主”共識的外衣下,以便更有效地統一共識。 銀行界人人都知道,紐約聯儲是整個體系的中心,真正的決策權還是離不開金融和政治控制。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所在地,自由街33號,靠近華爾街魔術師手中的魔杖——“雙重任務”和“中間目標”。

摘自 1913 年《聯邦儲備法》儘管“雙重使命”從一開始就寫在美聯儲法案中,但其解釋卻在不斷演變。 例如,2020年8月,美聯儲提出了“平均通脹目標”,這將允許通脹在一段時間內適度超過2%,而不是遵循之前的“2%通脹”目標。 這種對“雙重使命”的重新詮釋很快被市場消化,因為“政策將繼續寬鬆”,進一步助長了資產泡沫。 “中間目標”也隨著金融環境和美聯儲實現其“雙重使命”的方法而演變,從最初的貼現率,到中國央行採用的量化工具,即存款準備金率,再到現在令世界金融市場感到恐懼的“聯邦基準利率”。 一方面,“中間目標”的演進,取決於如何減少美聯儲內部爭議,真正傳遞貨幣政策的作用,從而實現“雙重使命”; 更重要的是如何樹立一面明亮的“旗幟”,乙個讓市場一聽到就引起條件反射的鈴鐺。 在逐漸演變的過程中,兩個最有影響力的時代是從1929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大蕭條從1965年的越南戰爭公升級到1985年,以沃爾克的寬鬆貨幣政策而告終。 “大蕭條”的起因是,1924年,美國開始繼續擴大資產負債表,降息,以幫助英國重建金本位制,美國股市也隨之上漲,這在歷史上被稱為“柯立芝繁榮”。 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歐文·費舍爾(Owen Fisher)教授甚至說:“永遠,永遠的時代已經到來。 到1928年初,美聯儲開始收緊貨幣政策以遏制泡沫,結果,加息和公開市場操作擠壓了流動性,刺破了美國股市的泡沫。 1929年10月,美國股市崩盤,美國開始了絕望的大蕭條。 到1933年3月,美國名義GDP下降了一半,通貨緊縮導致實際收入下降了36%,失業率達到了25%,道瓊工業指數下降了89%,銀行經歷了三輪擠兌,破產數量累計接近10,000家,貨幣存量縮水了三分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美聯儲還將貼現率從 1 年的 1931 降低5%增加到35%響應流出。 在後來的研究中,學者們普遍指責美聯儲未能及時擴大信貸以穩定物價,導致美國經濟陷入“通貨緊縮+高負債、急貸、持有現金、出售資產、資產下降、流動性緊張、通貨緊縮+債務違約更多”的惡性迴圈。 時至今日,這一觀察結果仍是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聖杯”有通貨膨脹總比通貨緊縮好,只有適度的通貨膨脹才能幫助經濟。 當重大危機來臨時,貨幣政策應迅速做出反應並盡可能寬鬆,既是提供流動性的“最後貸款人”,也是在市場上承接高風險資產的“最後交易商”。 正是因為“大蕭條”的影響,美聯儲在1932年《銀行法》通過後,才獲得了以**債券作為擔保發行基礎貨幣的權力,這是現在量化寬鬆的法律依據。 美聯儲的下乙個決定性時期是1965年越南戰爭公升級到1982年沃爾克放鬆貨幣政策,即所謂的大滯脹。 越南戰爭(外部衝突)、石油危機(能源繁榮)、最低工資法案(工資-價格螺旋)、為了越南戰爭支出而制定的財政政策以及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導致的大量水釋放之間存在一些相似之處。

注:M1增長率資料時間線如上,相當於滯後兩年

陳達飛全球巨集觀從圖表中可以看出,大滯脹期間的通貨膨脹是一波又一波的,直到1979年沃爾克上台並開始下定決心控制通貨膨脹,問題才真正緩解。 當時,大通貨膨脹對美國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甚至出現了司機為了防止油價而在加油站排隊,擔心買不到汽油的現象。 當時,通脹起伏不定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貨幣政策的執行不夠堅決,美聯儲總是只有在“看到”通脹出了問題時才進行干預,通過貨幣政策抑制通脹需要一定的傳導時間, 這導致了貨幣政策緊縮和寬鬆的事實,沒有讓市場形成真正的預期,也無法顯示美聯儲的決心。直到沃爾克上台,他貫徹了前任威廉·馬丁的“逆風而行”原則,通過一系列措施向市場釋放了“我們要殺死通脹的魔鬼”的訊號,比如將“中間目標”從基準利率(**型工具)改為M1和存款準備金(量化工具), 解決美聯儲內部對加息多少個基點的分歧,建立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進一步降低整個市場的貨幣流通速度。最終,當大家看到聯邦基準利率幾乎無上限的上漲時,他們不得不低頭低頭。 這場戰鬥後,市場達成了“不要站在美聯儲對立面”的共識,“從眾條件反射”逐漸培養起來。 新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前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有一句話美聯儲的本質:“貨幣政策要想發揮影響力,98%取決於宣傳,2%取決於政策本身。 ”也就是說,貨幣政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央行向市場傳達其計畫和目標的能力,而不是其他因素。 換言之,貨幣政策的具體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羊群對政策的反應,而不是政策本身的傳導效應。 就沃爾克當時的措施而言,從上任到實際放鬆貨幣政策,經歷了幾個階段: 1979年8月至1980年4月剛上任時,他繼續收緊和降低利率 105% 至 176%;1980 年 4 月至 1980 年 9 月 貨幣**開始增加,導致利率降至 10% 左右。 在此期間,貨幣增長率和利率下降得非常快,再加上當時的失業率已經回到了8%,其實沃爾克當時就打算停下來,可惜適得其反; 1980 年 9 月至 1981 年 8 月 隨著通貨膨脹再次惡化,這一次沃爾克是殺手。 在此期間,貨幣**波動很大,但利率在半年內保持在19%左右。 在以量化工具為“中間標的”的前提下,即使利率如此之高,市場對資金的需求依舊忽冷忽熱,說明當時整個市場的背離非常巨大,可想而知,沃爾克和美聯儲當時一定承受著非同尋常的壓力。 無論是前期執政的血淚教訓,還是為了樹立美聯儲政策的公信力,最重要的是頂住一切壓力,繼續表明自己決心扼殺通脹; 1981 年 8 月至 1982 年 7 月 緊縮貨幣政策繼續,但利率逐漸降低。 它表明,整個市場最終被沃爾克的強硬馴化了,放棄了抵抗,躺下裝死,失業率攀公升至1982年10月8%,直到通脹的前期指標顯示良好。 至此,“滯脹大”時代終於結束,貨幣政策逐步回歸正常,美國經濟迎來了下乙個“大緩和”的美好時代。 從以上經驗可以看出,沃爾克並不像當時的傳奇人物那樣堅決,而是在一些關鍵時刻,在一些關鍵時刻堅持原則,充分面對市場和市場,扼殺了市場牽著美聯儲的鼻子,從而確立了美聯儲政策的可信度, 有效凝聚共識,最終將通脹馴化,將市場馴化。“沃爾克緊縮”實際上伴隨著貨幣政策的擴張。 有這樣一組資料:在沃爾克任職期間(1979年7月底至1987年8月),美國M2總額從14393億美元增加到27875億美元,增長了94%,即86%。這個增速並不低,直到1987年,M2的增速才在他卸任後放緩。 在同一時期,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從1508億美元(1979年7月25日)擴大到2595億美元(1987年8月26日),在此期間的增長率為7%。

從左圖紅線(總資產GDP)可以看出,雖然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一直在擴張,但自“滯脹大”時代結束以來,整個資產負債表的擴張速度與GDP的增長速度相匹配,可以理解為“資產負債表的內生增長”。 所以我認為,一方面,沃爾克上任之初就依靠堅決緊縮的貨幣政策和強有力的預期管理來抑制通脹,另一方面,在流動性危機底層誕生的技術革命釋放了創造力,以流動性的逐步寬鬆養活了整個社會。 在沃爾克-格林斯潘-伯南克被“馴化”為美聯儲主席後,市場的“有條件啟動”已經根深蒂固,對美聯儲政策方向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決定方向的“雙重使命”和“中間目標”的解讀和博弈也越來越多。 可以這麼說,一方面,美聯儲認為貨幣政策確實有助於平滑經濟週期的波動,另一方面也方便大家看到最鮮豔的“旗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導最自由、最貪婪的金融資本被自己使用, 這也是美聯儲逐步提高“能”和“透明度”的主要原因。“可以”和“透明”的另乙個主要原因是在像西方這樣的憲政民主國家,乙個機構得到支援的根源在於公眾對它的廣泛看法也就是說,這一切都需要通過“陽陰謀”來進行,至少水面上的東西應該足以讓每個人都感到“民主”、“自由”、“平等”。乙個明確而開放的“雙重使命”,加上乙個看似合乎邏輯和嚴謹的實施策略,可以加強公眾對美聯儲的理解和獨立性的支援。 總結

這項對美聯儲的研究最出乎意料的收穫是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西方民主國家前進的方式。 在“一人一票”的政治語境下,使用共識真的是魔術一樣,如何從表面上贏得公眾的支援,同時包裹共識背後的真正目的,不得不說西方社會在“表達”層面的技巧太深了。 美聯儲的誕生和整個機制的運作方式都揭示了這種味道。 然後,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我們用共識來驅動共識,合理地將每乙個當下的矛盾轉化為未來的滋養,讓人們覺得真正解決問題的是“科學”的政策,從而更加堅定地相信那些即將實現但尚未成為現實的“期望”——通貨緊縮是可怕的, 所以放水維持充氣是合理的;滯脹是可怕的,因此必須大幅加息才能解決問題; 我們將縮減我們的資產負債表,無論我們是否縮減資產負債表都無關緊要。 這些理論是否真的科學並不重要,關鍵是誰有權解釋它們。 畢竟,世界上大多數人更看重表達而不是事實,更在乎自己的生活是否更好,而他們並不那麼在乎背後的真正原因。 因此最大化共識驅動力的方法是讓你的聲音更響亮,無論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只要將最終解釋牢牢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透明”和“逆風而行”的原則,通過這些最生動、最易理解的“鐘聲”,一步步建立條件反射,讓每當人們聽到鐘聲時,都會開啟手中已經翻過來的“經濟聖經”,回憶起過去鐘聲響起時的各種經歷和解釋, 然後自發地一致行動。在有發言權和麥克風的情況下,可以先通過建立共識來吸收資源,然後再做事。 危機一來,降息放水的鐘聲一響起,錢就便宜了,金融資本到處瘋狂注水,推高資產泡沫; 當泡沫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無論供給側帶來的通脹問題能否通過加息來抑制需求,都能真正解決,只要鐘聲敲響,到處拱火,金融資本自然會帶著血腥的“羊毛”回流美國,填補緊縮帶來的流動性短缺。 共識博弈之所以能永遠玩下去,是因為它最終或多或少地傳遞了可驗證的事實,積累了一定的信任度。 危機後的復甦是由放水帶動的,大於預期的緊縮政策抑制了通貨膨脹,通過共識凝聚的資源滋養了技術革命,引領社會一波又一波地向前邁進。 只是人們認為技術進步是理所當然的,但他們相信“政策的權威”。 2022年是特殊的一年,急劇變化的巨集觀環境正在打破純粹的自下而上和僅僅努力工作就能得到回報的信念。 “乙個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河流總是在變化”,約翰·內夫說:“投資者不能兩次踏入同乙個市場,因為市場也總是在變化。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放棄過去行之有效的原則和方法,而是提醒自己,我們不能被過去的成功所束縛,過去行之有效的並不意味著它在未來將永遠有效,我們應該始終思考沒有改變的東西, 發生了什麼變化,每個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什麼。新貝葉斯事實出現後,我們必須敢於重新計算,不斷尋求真理。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永遠是應對不確定性最有效的方法。

微信*** 南田的求真之路。

1.不管什麼資料都是數字遊戲,美聯儲除了繼續加息和印鈔外,也沒什麼大動作,不光是矽谷的裁員浪潮,昨天加州大學近5萬名教職員工罷工要求增加收入,因為通貨膨脹, 原來的收入已經超出了他們的入不敷出,美國不讓他們分開工作。大量不勞而獲的美國人需要紓困養活,還需要花美元從國外購買商品和材料,還需要輸出通貨膨脹來收集世界的羊毛,所以加息的速度遠不如花出去的速度快, 不寬鬆印鈔、不加息怎麼辦?因此,在可預見的幾年裡,美國的通貨膨脹是不可能的——天地都在你的手掌中。

2.有效的思考和理解。 --sunlikui2002

被玩壞的男人的詞源演變

現在,男人通常是指男人,而最初並非如此。在古英語中,man mann 的意思是人,人,它源自原始日耳曼語 mann 目前,關於人類的古代意義,有兩種典型的理論。第乙個與詞根 men 有關,意思是思考,即 用智慧 第二種理論源自曼努斯,即人可能是神名曼努斯的世俗化。古代日耳曼民族尊稱曼努斯是整個種族的...

本田的進化史,一款“民用超級跑車”。

即使對面的飛度車主再次沉默,只要你一說改裝,他就會立即開啟他的電話箱。成熟的汽車改裝市場賦予了飛度獨特的魅力,同樣,在賽場上的出色表現也為飛度取得了非凡的代言效果,自然而然地,他在擁有龐大大眾基礎的本田車主心中形成了不可磨滅的形象。從年到現在,飛度已經走過了漫長的道路,已經換了三代車型,本田飛度雖然...

很多異性的共識:喜歡把這些事情當成習慣的男人,都是很有魅力的

即使對自己有一點克制,也可以使乙個人變得更強大。很多女生都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能成為乙個有魅力的男人,而有魅力的男人往往比較自律,有一些不同於常人的優勢。如果乙個男人從內到外散發著魅力,那就意味著他經常做一些事情,並養成一種習慣。能夠堅持自己興趣的男人往往更能征服女人。很多異性的共識 喜歡把這些事情當成...

行業趨勢:人工智慧的技術演進與產品形態

溫水哥哥。人工智慧的發展程序進入了乙個新的高峰,特別是在全球科技 商業 投資乃至國家戰略領域。AI技術和產品也在一夜之間進入了公眾意識的範圍,乙個觸手可及的時代正在全面到來。在電腦科學領域,終端產品始終受到整個行業的技術變革的驅動,而賈伯斯的那句 使用者永遠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產品 暗地裡與終端產品...

令人難忘的遊戲

今天,我們在學校度過了難忘的一天,因為在體育課上,我們玩了乙個遊戲 抓椅子。體育老師講完規則後,同學們都非常興奮,有的迫不及待地想要嘗試,有的在整裝待發,大家都在等著在比賽中大展拳腳。遊戲開始了,體育老師下達了命令,學生們圍著椅子轉了一圈。我注意到我的一些同學走到椅子前時放慢了速度,當他們走到椅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