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戰俘,太監,大航海家

發布時間:2024-05-06 閱讀:5891

鄭和去了西方,大家都聽說過。 作為乙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的人生經歷充滿了神秘色彩,他是乙個**人嗎? 他此行的目的是什麼? 乙個太監是如何逆襲成為領航員的?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鄭和。

春天人間風光異常,無邊的花柳芬芳。

香車寶馬閒置,三保太監去西邊。 ”

這些詩是關於鄭和的。 從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七次航行到西洋(今南海),途經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部和紅海沿岸, 比歐洲航海家的到來早了半個世紀。每次去西洋,都有2萬多名隨員和200多艘大船編隊航行。 當他們回來時,艦隊就像乙個龐大的雜技團,充滿了各種奇怪的飛禽走獸。

就當時的時代背景而言,鄭和的西洋之行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了不起的壯舉。 但這樣一位偉大的航海家出身非常卑微,鄭和本來就是戰俘。

戰俘、太監、偉大的航海家,中間發生了什麼故事?

我們先來談談鄭和的人生經歷。

在傳統評論中有乙個關於鄭和的神話故事。 劉伯文向皇帝推薦鄭和去西,皇帝問原因,劉伯文說:“臣天文,觀地理,知世福與不幸,通過它走向未來。 如果你看這個人,如果你說他的身材,只是他停了很久,他會為宰相侍奉國王; 若是生來就這樣,金珠寶裡滿是倉庫。 說他的臉,就是寬闊大方的臉,石衝善於倍增財富; 虎頭燕顎,班超封印了千里侯爵。 也是江口,食有千鈴,鐵面劍眉,兵力千里。 若說他的膚色,紅光從三陽劃過,他要知道他一生富足; 黃琦是高光人,十日之內必將調官職。 ”

柯老爺子問,這人怎麼會變成這麼好麵的太監?

劉伯文說:“我只犯了一些長得像橘子皮的罪,單獨刑罰準確; 印章大廳太窄,妻子很難留下來。 於是,他成了萬歲主控制下的太監。 ”

後來又有神仙對皇帝說:“三寶太監是上界天河中**靈的轉世,他的性子就是不愛山,不喜歡旱地,見水就是他的家,可以下海去取帆。 ”

當然,我們現在一聽就知道,這是乙個在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不夠可信。 鄭和其實是雲南昆陽人,也就是現在的金寧。 他的真姓是馬,他的名字叫馬和,他有三個小字的保證。 鄭和的祖先名叫賽甸赤甘思丁[1],是元朝非常有名的貴族,曾隨成吉思汗到處作戰,立下了巨大的軍事功績。 賽迪安奇·甘西丁(Saidianchi Gansidin)最初是布瓦拉人。 非花在哪裡? 就在今天的烏茲別克領土上。 賽甸池當年是成吉思汗的將領,後來成為雲南的行政平章,相當於今天的雲南省長,所以全家定居在雲南。

鄭和的家人是虔誠的穆斯林。 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曾前往伊斯蘭教最神聖的地方麥加朝聖。 麥加在沙地阿拉伯,據說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就出生在這裡,所以麥加是伊斯蘭教的第一座聖城。 任何去過麥加朝聖的人都可以在他的名字上加上兩個詞,叫做“哈吉”。 所以鄭和的父親叫馬哈。

鄭和的父親生了六個孩子,鄭和有四個姐姐和乙個哥哥。

《明朝史》和《宦官傳》在介紹鄭和的家史時,只有一句很簡單的句子:“鄭和,雲南人,也是所謂的三保太監。 後來,在永樂年間,有一位名叫李志剛的書生,與鄭和私交很好,鄭和請他為父親寫墓誌銘。 在《古馬墓誌銘》中,提供了一些關於鄭和家族的資訊。

從這個角度來看,鄭和應該是名家的皇后,哪裡能談得上謙卑呢? 乙個正式的太監是怎麼變成太監的?

別忘了,鄭和是大元王朝的英雄之後,到了明朝,能有好嗎?!

鄭和出生於元明過渡時期,這是乙個動盪的王朝更迭時期。 據說鄭和的父親在戰爭中陣亡,鄭和很小的時候就被俘虜了,不僅失去了親人,還被閹割了,被送進宮裡當太監。

可想而知,當你還是少年和孩子的時候,你成為了戰俘,你的家庭被毀了,你的身體被傷害了,你內心的痛苦是普通人無法想象的。 鄭和從乙個高官貴族家庭的兒子,變成了最被人鄙視的太監。

正是在這個時候,鄭和抓住了他的第乙個機會:燕王朱棣。

朱棣是誰? 他是明朝太祖朱元璋的四皇子。 鄭和從雲南派往南京受宮懲,一大批小太監被召集起來分,鄭和被分配到藍羽和傅有德的軍隊裡待了幾年,被指派侍奉燕王朱棣。 從此,鄭和一直住在朱棣的府邸,成為朱棣的貼身侍從。

鄭和聰明可靠,朱棣非常信任他,把他培養成知己。 不僅教給他文化知識,還讓他在燕王府裡隨意看一些書。 這為鄭和日後的七次西遊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儲備。

據史料記載,從小長大的鄭和“長九尺,腰大十圍,思月君小鼻子,眉清澈,耳朵白皙,牙齒像辮子貝殼,走路像老虎步,嗓門洪亮”,沒有普通太監的絲毫淫穢和軟弱的樣子。 相傳,祥眠先生評價自己是“虎頭燕顎,鐵面劍眉”,是“千里軍力”的樣子。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朝廷發生了一件大事! 朱元璋死後,直接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朱雲文,也就是建文帝。

作為大叔,朱棣的心情可想而知。

建文帝登基後不久,就開始斬藩,朱棣準備出手,建文帝斬襄,直接踩在朱棣的腳上,燕王朱棣心一翻,想要造反! 奪取王位!

燕王朱棣以“清君一方”的名義公然反建文帝。 在朱棣奪權之戰中,鄭和以傑出的軍事才能為燕王立下了汗馬功勞。建文元年(1399年),北伐將軍李景龍率領五十萬大軍圍攻北平,朱棣前往永平城。 危急情況下,北平城的婦女和燕王府的侍從都被動員起來參加城防,鄭和也是其中之一。

李景龍攻下北平失敗,朱棣得知後連忙出兵,雙方在鄭村壩展開大戰。 北平城內的軍隊也“吵吵嚷嚷”,從側翼包抄李景龍,徹底打敗了他,朱棣取得了對建文帝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這一次鄭和可露臉了,雖然當時他還是乙個年僅二十八歲的年輕人,但在守城、打敗李景龍的兩場戰役中“進出戰陣,創造了許多奇蹟般的成績”,給朱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棣登基後,得到賞賜,給鄭和姓“鄭”,並提拔他為僅次於司儀太監和太監“內官太監”的第二位,官府為四品。

馬,乙個小戰俘,從此正式改名鄭和。

永樂元年(1403年),鄭和從僧人道嚴(姚光孝)皈依佛教,並接受“菩薩戒”,法定名稱為“福山”。

姚光孝不是普通人,他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佛教徒、作家,是燕王朱棣最重要的謀士。 燕王的叛亂和“晶晶之戰”都是他策劃的,因為他是和尚,天天穿著黑僧衣,當時的人都稱他為“黑衣丞相”!

姚光孝十幾歲時在蘇州出家為僧,法定名道炎。 他早年曾去過嵩山寺,見到他後,書生袁恆大吃一驚,對他說:“你是個奇特的和尚! 眼眶呈三角形,像是乙隻病老虎,他天性一定是喜歡殺人,他就是劉炳忠這樣的人!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選高僧侍奉王,姚光孝以一句“白帽侍奉王”與燕王朱棣相見,從此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

成為白帽子和國王意味著什麼? 是姚光孝當時偷偷對燕王說:“我給你一頂白帽子。 “王”加“白”就是“皇帝”,姚光孝的話意思是:聽我的話,你就可以當皇帝了!

燕王朱棣決定出兵時,一場暴風雨突然襲來,將宮簷吹得夷為平地。風吹瓦片在當時被認為是不祥之兆,朱棣忍不住臉色一變。 姚光孝不緊不慢地說:“這是個好兆頭! 飛龍在天,風雨相繼。 宮殿的綠色瓦片掉落在地上,這表明宮殿即將被宮殿的黃色瓦片所取代。 ”

朱棣殉難三年,姚光孝留在北平,建議朱棣騎輕馬進軍,攻占南京。 全國的土地是全國的敵人,取得了完全的勝利,這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事情。 因此,朱棣對姚光孝十分尊敬,說話時都叫他“少爺”,從來不叫他的名字。 朱棣希望姚光孝能把頭髮還給庸俗,姚光孝拒絕了。 朱棣還給了他府邸和宮女,姚光孝不收,他住在廟裡,上朝時穿宮服,退宮後又換回僧裝。 後來,姚光孝去贓湖賑災的時候,把朱棣賞賜的**全部分給了族村民。

這樣的傳奇人物,居然能成為鄭和的**,可見鄭和地位高,影響力大。

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奉明代先祖朱棣之命,出使南海以西國家和地區。

朱棣為何派鄭和出海西遊? 朝廷有那麼多文官和武將,怎麼可能只選乙個太監來執行這麼艱鉅的任務?

下面我們來看看鄭和度有什麼了不起的本事。

先說鄭和的軍事能力。

鄭和曾被朱棣任命為“秦使團首席士兵太監”,使者是外交大使,已經很尊貴了,鄭和也是“首席士兵”,就是帶兵出門,而不僅僅是帶團出差。 鄭和手下有統帥二人,統帥九十三人,戶戶四百零三人,將軍和小旗數量不詳。 鄭和的艦隊擁有超過 27,000 名士兵,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力量。

在第一次航行中,鄭和在蘇門答臘南部的舊港遇到了一位名叫陳祖義的海盜頭目。 陳祖義是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他原本是廣東潮州人,洪武年間犯罪,隨家人逃亡,成為海盜,盤踞馬六甲海峽,鼎盛時期手下有數萬海盜。 後來,陳祖義成為博林國的將領,王死後,陳祖義成為博林國的國王,成為博林國的國王。

作為國王,陳祖義曾向明朝進貢。 然而,他的進貢方式卻是獨特而野蠻的:進貢船出發時,空無一人,一路掠奪,搶奪的就是“貢品”; 回去的路上,一路搶劫,雙方都沒有白費。

時間長了,陳祖義竟然敢搶奪明朝使節的艦隊,還攻占了明朝的50多個沿海城鎮。

舊港位於馬來半島港口與印尼群島之間的航道樞紐,所以鄭和去西邊時,第乙個被拔掉的釘子就是陳祖義。 艦隊到達老港後,鄭和先是派人安撫了陳祖義,陳祖義在海上漂流多年,根本就看不起鄭和這個新手。 他想從鄭和的艦隊中得到一票,所以他先假裝接受綏靖,暗中調集了數千名海盜,準備攻擊鄭和的艦隊。

老港當地僑胞偷偷向鄭和報告了陳祖義的陰謀。 鄭和在軍營訓練多年,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 在鄭和看來,陳祖義的陰謀完全是小把戲。 當陳祖義“前來投降”時,鄭和先發制人地包圍了海盜船,利用火器的優勢擾亂了海盜的部署,最終活捉了陳祖義。 此後,鄭和率領艦隊在舊港棉花島、阿魯陽等海域與陳祖義的殘餘勢力打了三場大戰,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他消滅了五千多名海盜,繳獲了七艘戰艦,繳獲了陳祖義為王使用的兩枚銅印。 同年9月,鄭和回到南京,“將陳祖義作為俘虜獻祭”,朱棣親自下令將其斬首。

從那時起,東南亞的海域就沉寂了很長時間。

如果說攻占陳祖義還是處理明朝自己的國事,那麼鄭和第三次西行,從錫蘭開始的,就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 錫蘭就是今天的斯里蘭卡,是鄭和唯一穿越西方的地方。 錫蘭國是傳說中的釋迦牟尼佛獲得涅槃的地方,到處都是佛教遺物,佛教寺廟供奉著佛牙和佛陀的舍利。 鄭和奉命前往供奉佛牙佛舍利的寺廟,供奉**1000兩、**5000兩、5000兩、50匹綢緞、六對金鑄蓮花,以及銅香爐、香油、寶旗、花瓶、燈燭等諸多物品,並設立了皇家布施碑。

但錫蘭國王阿雷克·庫爾卻非常貪婪和殘忍,當他看到這麼多好東西進入神殿時,他的眼睛變成了綠色。 在鄭和回程途中,艦隊停靠在錫蘭山國,阿里古二號計畫搶劫鄭和的艦隊。

阿里姑兒先是騙鄭和進入京城,同時調兵五萬,攻擊鄭和停泊在港口的艦隊。 鄭和生性警覺,在帶著兩千名貼身士兵前往城中的路上,發現情況不對,立即向港口方向撤退。 然而,這條路被巨大的原木擋住了,沒有辦法回到艦隊。 鄭和冷靜地分析了一下戰局,認為既然阿雷爾·胡爾派出大軍進攻艦隊,國都必定空無一人,於是決定突襲錫蘭首都。

鄭和派人從小路偷偷溜回艦隊,並通知王景巨集副使要嚴陣以待,不要讓敵人得逞; 一方面,他率領2000明軍,“從中路攻城”。 結果,鄭和率領明軍突圍京城,俘虜了雅烈·庫齊爾及其家人,以及許多當地的貴族和政要。 率領搶劫艦隊的將軍聽說大軍已經返回攻城,急忙下令撤軍營救他。 鄭和大軍趁勢擊殺了馬槍,然後碾壓了攻略的敵軍。

錫蘭軍隊別無選擇,只能向明軍投降。

鄭和帶著雅烈·庫納和幾位重要官員和下屬回到南京,再次“獻囚”。

至於怎麼對付這個不知天高的雅烈苦兒,明朝所有大臣異口同聲道:“請懲罰他。 朱棣說了一句牛逼的話:“蠻獸,野獸都不足以受到懲罰。 然後他放開了他。

然而,阿列庫爾王做不到,錫蘭人民又選了一位國王,錫蘭世世代代臣服於明朝。

這兩場戰役,說明鄭和確實是少有的將領。 在寡不敵眾、被動應對的不利局面下,鄭和沉著冷靜,指揮有序,海陸戰打得很漂亮。 明帝國的艦隊就像一支駐紮在海上的“維和部隊”,將明朝的國威發揮得淋漓盡致。

除了出色的軍事能力,鄭和的管理能力也非常強。 在當時的條件下,帶領世界上最大的艦隊進行長途航行遠比我們今天想象的要危險和困難得多。 艦隊一旦駛出領海,就不可能得到國家的任何幫助,一切都在總司令的指揮下,一切都要即興發揮。 怎麼能安排這麼多人,怎麼安排船? 如何保證船員的供應? 如果水手生病了怎麼辦? 這需要特別強大的整體規劃和管理技能來平衡。

我們先來談談鄭和是如何管理這些船的。

他將200多艘船按不同的用途分為寶船、戰船、運糧船、水船、馬船。 60多艘巨集偉的寶船,體積龐大,是當時世界上最長、最大的船隻。 每艘船長158公尺,寬16公尺,載重1500至2500噸。 桅杆長十多丈,鐵錨高近一丈,每根重三千多斤。 尤其是寶船中的鄭和船,更是氣勢磅礴。 寶船外觀豪華氣派,內部富麗堂皇,從船頭到船尾,有官堂、廳、庫司、頭門、儀表門; 上層有書房和聚會廳,中層有宮房和飯廳,雕樑彩繪建築,象鼻屋簷,整艘船就像一座宮殿,應有盡有。 鄭和沿途會見了來自各國的王室成員、政要和海外華人領導人,商貿交流。

運糧船負責運載口糧,水船裝載淡水。 糧船和水船是整個船隊的後勤保障,也是所有人員的生命之船。 鄭和每次奉命出海,來回要花兩年半到三年的時間,而且有可能在海上停留,有時幾個月到半年都不停泊,就算在一些島國登陸,窮窮島也很難提供補給。 因此,船上所有人員的口糧仍然主要取決於他們自己的儲備。 鄭和第一次西進,帶了二萬七千多人,每人一天消耗一斤半的口糧,每天消耗四萬一斤糧食。

鄭和還專門研製和建造了大型水船,其中最大的一艘每年可以容納1000多人的水。 鄭和一般準備的水足夠所有人員一年的用水量,如果按每人每天需要兩公斤的食水和衛生設施計算,整個船隊每年需要2萬噸左右的水。 可以說,鄭和建造的這些運糧船、水船的規模,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

馬船具有多種功能,主要負責運輸貨物。 例如,鹽、醬汁、茶、酒、蠟燭等船員日常生活必需品; 陶瓷、絲綢、鐵器、銅幣、金銀等深受海外人士喜愛的物品; 還與各國廣泛交往,增進友誼,為領導人、皇室、政要帶來珍貴、獨特、完整的國禮,全部裝上馬船。

你不僅要帶出很多商品,還要帶回很多新東西。 鄭和代表團沿途訪問了各個國家,各國領導人爭相進貢,其中不乏珍稀鳥類和野獸:馬林迪送來的獨角獸(實際上是長頸鹿)、斯里蘭卡送的獅子、印度送的大象,以及來自亞非國家的數千里駱駝、豹子、華府鹿。 所有這些都需要用馬船運載。

我們再來看看鄭和的人員編制。

艦隊不僅配備了水手、海軍和翻譯,而且軍醫與船員的比例為 150:1。 此外,還有專門負責外匯的**、修理船隻的機械師、觀察天文氣象的專業人員,甚至還有動物飼養員、廚師、唱歌劇演員。

從船的分類、人員的安排、船隊的管理,到七次西洋航行和沿途各國的外交策略,都離不開鄭和的智慧、才華和經驗。 所以,鄭和能夠從乙個小小的戰俘,變成後來的大航海家,離不開他自己的聰明才智。

朱棣之所以能夠選擇鄭和去西方,除了能力出眾之外,還有乙個原因,那就是鄭和有著獨特的學歷背景。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鄭和是穆斯林,信奉伊斯蘭教,從小就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成年後皈依佛教。 中國沿海和東南亞許多國家的漁民都崇拜娘娘妃,並崇拜她為海洋的保護者。 鄭和的多宗教信仰使他更具包容性,能夠更好地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

鄭和的老祖宗是“回族人”,鄭和長相“四山小鼻,眉清澈”,可想而知,這就是說,鄭和眉毛濃密,五官十分立體,在我們現代人眼裡,這就是乙個外國人的樣子。 這樣的長相在海外,人家見到他也不會覺得疏遠,溝通也很容易。

鄭和的父親和祖父都去過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可以想,元代沒有飛機,也沒有高鐵,雲南和麥加之間被千山萬河隔開。 今天去聖地麥加朝聖,就是從雲南去沙地阿拉伯,這和唐僧學經的難度差不多。 這不是普通人能去的,不僅要有物質上的保障,還要熟悉沿途的各個國家和文化,要有非凡的毅力。 從那個時代來看,鄭和的爺爺和父親可以說是見過世面的人,鄭和從小就接觸過,對遙遠的異國他鄉和海外的情況也很熟悉。 鄭和小時候因為家庭背景吃了不少苦頭,但現在,家庭背景成了鄭和的優勢。

鄭和要獲得明成祖朱棣的深深信任,並不容易。 程祖口才極佳,能看的不是一般人。 其實早在去西方之前,鄭和就已經在東方做了一些事情。 也正是因為他在東方屢戰屢功,才得以得到朱棣的賞識,成為艦隊首領的最佳人選。

明朝建立前後,日本人猖獗,明朝太祖朱元璋大怒,斷絕了中日往來,實行海上禁令。 朱棣即皇后,希望四海被制服,於是試圖開啟海禁。 誰能想到,日本浪人會趁這個漏洞,日本人會如潮水般湧入中國,在中國沿海的漁村裡燒殺殺掠掠,而且越來越兇猛,有時官兵抵擋不住,百姓避不開, 並陸續逃走。

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十萬大軍從桃花都(今浙江寧波附近)東渡到日本。 根據《明史與榮馬志》的記載,鄭和東行主要做了兩件事。

首先,他告訴成祖的旨意:“讓他自己鎮壓寇,依本國法律治理。 ”

二是雙方簽訂了《坎河條約》,而“坎河”是明朝簽發的證照簽證。 日本人可以向明朝“進貢”中國的絲綢、瓷器、書畫、資產等,他們可以通過“合法渠道”將它們交易到日本,而不是“野蠻搶劫”地將它們帶走。

此時,日本的實際統治者不是天皇,而是室町幕府的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看到明朝軍隊護送大量寶物前往日本,將軍沒有以君主和大臣的禮貌的假名競爭,象徵性地殺死了20多名海盜浪人, 派人到明朝使節那裡,接受明朝爵位、金印、冠冕等,表示臣服,並按臣國地位向明朝皇帝呈上國書。

鄭和帶著20多個日本人頭和“投降表”返回中國。 通過鄭和的外交活動,明朝與日本建立外交關係,簽訂條約,“不戰而降”,朱棣大為滿意,從此鄭和更加放心,多次將重要任務交給他。

最後,我們來看看,鄭和歷盡艱辛,七次遊歷西方,目的是什麼?

在這個問題上一直有不同的意見。 經過後世的調查,朱棣派鄭和西下,主要有三個目的:

1.“炫耀異國他鄉,展示中國的繁榮和強大”。

2.加強官方**。

3.尋找建文帝(朱棣的侄子朱雲文)的下落。

在靖嚴之戰中,南京淪陷,建文帝不知道在宮中做什麼。 有人說建文帝“為僧逃”。 《明史:鄭和傳》直言不諱地說:“成祖懷疑惠帝死在海外,想追查他。 ”

朱棣從侄子手中搶走了皇位,現在侄子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還拿走了象徵正統皇權的玉璽。 這也是為什麼朱棣從小就七次派宦官跟著他去西邊,而前兩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打著“找建文帝”的幌子,才是成祖命令鄭和去西邊的真正目的。

鄭和可以說圓滿完成了朱棣交給他的航海任務。 中國在海外的威望不斷提公升,艦隊所到之處幾乎都派使者赴華進貢,出現了“各國都來朝廷”的繁榮場面。 建文帝雖然沒有找到,但是也就沒有建文帝的訊息,眼看局勢逐漸穩定下來,朱棣才慢慢安定下來。

這時,我們發現了乙個奇怪的現象:為什麼後世沒有多少關於如此重要英雄的記載?

所有這些有價值的航海資訊都去哪兒了?

鄭和“隱藏”在歷史中,其實是一些人有意為之。

明成祖朱棣死後,一直反對派外使的大臣們起來攻擊他。 在這些朝臣眼中,他們在南洋花費了數十萬銀元,只帶回了一些稀有的寶物,這是標準的勞力和金錢。 因此,明仁天皇繼位後,第一條聖旨就是“停泊西洋所有國寶船......到處都停止了下一艘海船的建造。

直到成祖的孫子,明朝玄宗朱佔基,才想起祖父“萬向玉絲風雲會、統山河日月”的盛況,又派三代老兵鄭和西下, 但這就是弩的終結。

1433年,六十三歲的鄭和第七次西航,在航行中,他在印度的古里(今卡利卡特)意外染病,在航行中去世。 海上氣候炎熱,不可能將遺骸帶回中國。 他的部下只好就地埋葬了鄭和,把他的頭髮、靴子和帽子帶回了中國,玄宗將他埋葬在南京牛壽山南麓。

也有人猜測,鄭和並沒有死,他假死在海外,只是為了追隨已故父親的腳步來到聖城麥加。 鄭和忠耿朝廷多年,多次前往西方,都是為了尋找聖城麥加。 當然,這只是猜測。

鄭和死後30多年,有人把鄭和西遊的事告訴了明憲宗,皇帝下詔向軍部詢問鄭和遠航的情報。 軍部司機劉大夏提前把這些物資藏了起來,軍部的尚淑祥命令手下進入倉庫,他們找了三天都沒有找到。 項忠很生氣,庫房裡的檔案怎麼可能找不到?

站在一旁的劉大夏說:“三寶太監西上時,花了幾十萬銀元,死了數萬兵民。 雖然我拿回了一些奇怪的貨物和寶物,但這對國家有什麼好處? 作為部長,我們必須勸阻這種“管理不善”。 即使這些檔案仍然存在,也要銷毀它們,以免它們再生。 何必費心去追求他們呢! ”

項忠如夢似幻地醒了過來,連連答應。

看來鄭和去西的時候其實留下了不少檔案資料,但後來卻被打上了“揮霍無度”、“勞錢”“管理不善”等罪名,官方史書上關於鄭和的記載自然很少,評價也低低落。

鄭和第七次去西邊的時候,已經很老了,朝鮮國內反對他去西邊的人越來越多,他自己也有一種預感,這次可能回不來了,所以在最後一次啟程之前,鄭和以豎立豐碑的方式,留下了自己一生航海生涯的記錄, 給歷史和後代乙個交代。鄭和不僅在太倉天妃宮雕刻了《同凡事蹟》牌位,還在長樂天妃宮雕刻了《天妃凌英傳》牌位。 一塊石碑有兩刻,兩地分隔,這也蘊含著鄭和的良苦用心:太倉在蘇州,靠近南京,石碑容易被發現和損壞; 長樂在福建,遙遠又偏僻,碑碑較容易儲存久遠。 一旦一座紀念碑被摧毀,仍然有一座紀念碑。

就像鄭和**一樣。 《通凡事蹟實錄》原石碑已遺失,文獻中只剩下碑文。 雖然《天妃靈瑩實錄》的碑位沒有被收錄在文獻中,但實物卻被儲存了下來。 我們今天所了解的關於鄭和西遊的史實,大部分都來自鄭和留下的這些石碑。

兩座碑立起來,鄭和踏上了西洋之旅,兩年後,他為國而死,死在異國他鄉。

鄭和死後,他隨鄭和的船隊千里航行回江蘇太倉的柳家港,並永遠停泊在那裡。 鄭和西遊的許多史料也被人為抹去。 但鄭和傳奇般的個人經歷和偉大成就不會被遺忘。 從乙個富家子弟到乙個卑微的戰俘太監,再到乙個戰鬥英雄和乙個偉大的航海家,把這麼一手爛牌打得如此精彩,鄭和果然很了不起!

注:[1]《袁世賽典奇甘思丁傳》說:“賽典池甘思丁,歐麥爾,回回,北安布林後裔,其民族方言為賽典地,玉花燕的貴族也是。 這裡所說的“回族”是一群信奉伊斯蘭教並皈依伊斯蘭教的中亞人和在蒙古軍隊西征期間移居中國的猶太人。 他們主要以駐軍牧民、工匠、商人、學者、官員、教師等形式分散在我國各地,被稱為“回族人”。

本文節選自《拾史》作者:郭德綱。

考古學家們在清末開啟了大太監的棺材,震驚了所有人。

喝茶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苦如命 第二種方式,甜蜜如愛 第三道菜輕如微風。這群宦官起源於前秦時期,是古代獻給京城皇宮使節的純男子。到了清朝,由於歷朝太監亂亂,康熙皇帝下達了控制宦官人數 限制宦官權力的命令。但是在清朝末年,還是有一兩個有權勢的太監李蓮英。李蓮英生性聰明乖巧,懂得糾正主奴關係,也非常善於...

為什麼“雍正王朝”一再出現在太監掃街倒夜壺的畫面中?

看過 雍正王朝 的人應該對電視劇集中的這樣乙個場景印象深刻,那就是宮中的太監不斷出現掃街倒夜壺,那麼這是什麼意思呢?它主要有以下含義 .這是時間一天天流逝的標誌。如果你注意,你會發現掃街時光線很暗,也就是早上。每出現乙個畫面,就意味著一天過去了,再出現幾次就意味著很久過去了,這有點像國劇裡的 三五步...

清朝滅亡後,宦官們的生活是怎樣的,你怎麼看?

清朝滅亡後,太監們也曾在紫禁城生活過一段時間,因為溥儀也住在後宮,太后的妃嬪也需要伺候,北洋 一年有三百萬元 但此時,眾人都知道清朝已經滅亡,公司正處於清算期,就連溥儀也開始把東西帶出去了。許多太監開始迴避宮中的寶物,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地安門街上設有商店,專門出售從宮中偷來的東西。溥儀知道後大怒,準備...

從窮小子到大太監,李連英飛和黃騰達的秘密是什麼?

如果要說慈禧最有名的太監,那就是李蓮英。據史料記載,李蓮英不僅在慈禧身邊呆了多年,還第一次稱呼慈禧為 老佛爺 可以說是慈禧身邊最信任的人。不過,李蓮英之所以能在宮裡如此漂亮,也是因為她家境貧寒。那麼,出身貧寒的李蓮英,是如何從乙個貧苦的平民一躍成為高階太監的呢?.貧困年齡。李蓮英年出生於順天王國大成...

在封建社會最有權勢的5位宦官中,高離石只能排在最後

宦官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特殊產物,是順應時代需要而生產出來的。宦官集團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對皇權的依賴。總體來說,宦官生理上並不健全,他們只是生活中的皇室僕人,相比之下,他們的地位很低,單身是因為一些巧合,個人機會,或者是統治階級的寵愛,很多太監都變成了一人不到萬人的存在,他們因為身體的不完美而更加強大,...